區塊鏈網路

閱讀時間約3分鐘

區塊鏈網路

區塊鏈的演變史

區塊鏈1.0:貨幣

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是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在線支付系統,該系統隨比特幣的發明而誕生。 比特幣公開網路上的分散式帳本技術使用戶可以點對點地進行金融交易。 使用比特幣付款從此成為可能——這是第一個加密貨幣或者說是數位現金。 之後也有許多其他的區塊鏈項目被開發用作單純的貨幣用途。

區塊鏈2.0:智能合約

區塊鏈技術的下一個發展便是”智能合約”,首次於乙太坊網路中引入。 它的本質是一小段可自動執行的代碼或者程式,保存於區塊鏈中的區塊內,用於儲存交易條款,使其更加透明化,其合約可審核並可執行。 這降低了審核和執行成本並使得交易更安全。

區塊鏈3.0:DApps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利用區塊鏈來運行其代碼,這意味著它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路上運行。 相比之下,傳統應用程式是在中心化伺服器上運行其代碼的。

區塊鏈4.0:工業應用

此階段的特點是在實際業務(尤其是工業部門)中應用區塊鏈。 由於流程的數位化,工業4.0的發展正在進行。 區塊鏈可在很多領域發揮作用,例如供應鏈管理、金融交易、數據管理等。 在整個價值鏈中都有數位化的機會,特別是區塊鏈。 在此階段,技術的強大功能及行業中的潛在用例將會實現。

不同類型的區塊鏈網路

公有鏈: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此網路,網路訪問沒有限制。 也稱為無許可網路。

私有鍊:只有存取權限的使用者可以存取該網路。 也稱為許可網路。

聯盟鏈:這是公有鏈和私有鏈的混合體。 其中的區別取決於該聯盟的共識機制和具體設計。

主要的區塊鏈網路

區塊鏈網路有數百個,其中主要的有:

–          比特幣區塊鏈網路 (Bitcoin Blockchain Network)

分類:公有鏈/非許可鏈,去中心化,開源的公共區塊鏈。

特點:這是2009年推出的最初的區塊鏈網路。 是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第一個實際應用。

–          超級帳本(Hyperledger Fabric)

分類:聯盟鏈/授權,,開源的企業級區塊鏈。

特點:由全球社區開發並由Linux基金會託管。 有類似乙太坊智慧合約的功能「鏈碼」(Chaincode)。 交易中的隱私可通過「管道」(Channel)實現,該管道僅允許在獲得許可的成員之間共享數據。 超級帳本使用Javascript, Go,  Java等程式設計語言。 IBM 是主要的貢獻者之一。

–          科爾達(Corda)

分類:聯盟鏈/授權,,開源的企業級區塊鏈。

特點:科爾達最初由R3開發但由科爾達網路基金會獨立管理。 科爾達網路具有隱私和身份驗證功能,可將帳本和交易數據的訪問許可權僅限於特定交易的相關方。 它在保證整個網路以及所有節點之間的互通性的同時,允許在區塊鏈內創建私有組別。 通過這種方式,網路參與者可與法律上可識別的交易對手進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私人交易。 科爾達使用關係資料庫,支援SQL查詢,智能合約以Kotlin和JAVA編碼。

–          Quorum

分類:聯盟鏈/授權,,開源的企業級區塊鏈。

特點:Quorum由摩根大通開發,基於乙太坊代碼庫作了一些改動,是以太坊的一個軟分叉。 因此保留了許多乙太坊功能,例如Solidity編碼的智能合約。 與乙太坊不同的是,Quorum是一個私有網路,可以將燃油單價(gas  fee))設定為零,即無需手續費。

 –         EOS

分類:公有鏈/非許可鏈,開源的公共區塊鏈。

特點:由原生加密貨幣EOS支援。 像乙太坊一樣,它能夠運行由智慧合約支援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  EOS與乙太坊的主要區別在於,它通過委託權益證明(dPOS)達成共識。 與使用其他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相比,委託權益證明機制下的EOSOS網路能更快地處理交易。

–          乙太坊區塊鏈網路

分類:公有鏈/非許可鏈,開源的公共區塊鏈。

特點:乙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約”的概念,可在乙太坊網路上創建多種去中心化應用。 有關更詳細的描述:什麼是以太坊?

相關文章

區塊鏈服務網路

TradeFi 行易, 是由智聯通集團 (AI Link Group) 通過其附屬公司 DeepAuto以及智聯通財務有限公司(AI Link Finance Limited) 設立並運營的金融科技平台,致力於為香港和內地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服務。